在美丽的龙江大地,秀美的松花江畔,有一位让人尊敬称颂的老党员、好支书,他就是哈尔滨市人大代表——木兰县吉兴乡红丰村党支部书记崔殿学。
崔殿学,1959年出生,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生产队当会计,200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位精通泥瓦、电焊、机械修理的朴实党员,30年间,始终在农村基层工作,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特别是近10年来,他带领红丰村广大村民,着力发展农村产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红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优秀人大代表的良好形象。
临危受命心中有党,情系百姓挑起全村希望。吉兴乡红丰村是全县挂了号的经济最落后,村容村貌最差,社会治安最乱的老大难村。2005年,崔殿学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后,面对这个老大难村,他首先带领党支部和全体党员,以争当“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开拓进取,转变观念,团结和带领群众,结合本村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发展,使全村在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村容村貌、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文明富裕的新农村逐渐呈现在眼前。几年来,红丰村先后被木兰县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村党支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本人多次荣获市、县优秀村干部,哈尔滨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当选木兰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共哈尔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哈尔滨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三十三届劳动模范,哈尔滨市第二届“优秀人民公仆”,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农村“百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在崔殿学的带领下,红丰村90%的党员干部都成为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手,能人“治”村的格局基本形成,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带头人”。这个全县的落后村成功地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成为全县乃至哈尔滨地区响当当的乡村典型。说到红丰村的变化和发展,老百姓异口同声地说:咱村有个能干实事,敢打硬仗,让人服气的好代表、好支书。
筑起百姓与政府连接的致富路。2006年,崔殿学上任伊始,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结合本村实际,他多次召开支部、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带领两委成员走家串户,收集群众意见,制定出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干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改变道路坑洼颠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村民出行难问题。崔殿学和村班子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帮助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酬资酬劳,确定了“争取项目投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村里群众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工作思路,终于将资金筹措到位。修路的那段时间,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崔殿学撇下自家的维修部和瓦工队不管,把一切精力全部投入到修路上,他和支委们天天驻守在建设工地。他说:咱资金有限,但绝不能降低质量,一定不能辜负老百姓对咱的期望。三年时间,红丰村共修通村水泥路5.818公里,四个自然屯屯内水泥路18条,全长6.8公里,使红丰村通乡、通村公路和四个自然屯内街道全部实现硬化。
打造美丽乡村,创建精神文明。新农村的本色不仅仅是实现农民富裕,更主要的是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这是崔殿学和村党支部全体成员的共识。2006年以来,他聘请市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村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与资金,全面铺开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几年来,修建硬化路面12.618公里,建设水泥排水沟6.4公里,田间沙石路4公里。栽植绿化树16000余棵,年栽植各种花卉30000余株。改造入户桥板168户,修建住户铁艺围栏5800延长米,水泥仿古围栏1900延长米等设施,使村级阵地建设达到“五室”配套、功能齐全的要求。村内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整治,群众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同时,通过治定村规民约,使村民自觉维护居住范围内的街道卫生和基础设施,遵守村规民约蔚然成风,红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崔殿学带领村党支部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增加农民收入;从解省劳动力入手,组建农村新型合作社,促进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劳务收入;从发展养殖业入手,不断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增加养殖收入;从种植经济作物,兴办企业下功夫,解决安排剩余劳动力;从产业化发展入手,通过市场运作,向全产业链要效益。
发挥合作社帮助贫困户攻坚脱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对24户贫困户的560亩耕地实行合作社承揽大田整地、播种、收获,只收成本。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选用优质良种、集中采购生产资料,通过种养结合、输送劳务等促增收。贫困户教永江家有4口人,夫妻都是二级残疾,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合作社利用教永江的一技之长,帮他建起了农机修理部,解决了就业难题,年收入2.1万元,又帮助解决资金3万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养殖舍,养殖鹌鹑1万只,日均纯收入200多元,实现了当年脱贫。仅2017年全村就有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营造文化氛围,传播农村科技正能量。过去,红兴村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基本是“不读书,不看报,天一黑就睡觉”。为了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崔殿学多方筹集专项资金,建设露天灯光休闲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器材,综合文化活动室、农业科普图书室、电脑室、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一到农闲季节,这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看书的、上网的、打篮球的、扭大秧歌的、唱戏的……不亦乐乎。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最重要的是陶冶了农民的情操,规范了好行为,培养了好习惯,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
尽心履职,不辱代表使命。崔殿学当选为人大代表后,很快进入角色,科学安排好人大代表和本职工作的关系,他说:“选上人大代表意味着肩负责任,必须做好‘兼职’更要做到‘尽职’,不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不论工作压力多大,业务多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倾听社情民意。2017年,参加常委会4次、对县委工作评议活动2次、县域代表视察活动2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调研活动2次、生态环境保护调研活动3次、扶贫调研活动1次、民生工程调研活动2次。由他提出的多项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好地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
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红丰村在崔殿学的带领下,人人成了泥瓦匠,人人成了电焊工,人人成了园艺师,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农民收入不断攀升,精神面貌日新月异。街道平坦,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形容红丰村村容村貌最贴切的语言。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落后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崔殿学的带领下实现了涅槃重生,并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
(木兰县人大常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