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要闻
 
刘跃进:今天为何还要读经典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羽 时间::2018-01-18

  进入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他给自己换了一个微信名——“缓之”。对刘跃进来说,“缓之”既是让时间放缓脚步,也意味着放慢自己的节奏,把时间留给那些能够传之久远的著述。

  12日,在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谈起他参与主编的《古代诗词典藏本》,刘跃进如数家珍。这套书承载着他与莫砺锋、蒋寅、钱志熙、程章灿等学者对于这些经典诗词的理解,也寄予着刘跃进“阐释经典也要成为经典”的追求。

  对于经典的情感,四十年前就在刘跃进的心头萌发了。

  1979年,漂泊海外多年的叶嘉莹应邀赴南开大学任教。那时,刘跃进正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大二。叶嘉莹的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读书人没有扛枪打仗的本事,但有学习、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作为知识分子,不管我们身处哪个领域,都不能忘了《诗经》《楚辞》、李杜诗中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叶嘉莹的讲解,给刘跃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经典的大门,让他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我们从中小学开始就读古典诗词,为什么今天还要一遍遍地读?”刘跃进从庄子丧妻后的“鼓盆而歌”,讲到汉代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再讲到柳宗元的“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哭泣是因为悲伤,但极致的悲伤,却不一定会哭泣,这些经典写尽了我们共同的情感”。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对于陶渊明《形影神》诗中这几句,刘跃进曾经不甚理解。一位长者告诉他,在自己中年遭遇不幸时,就是因为这几句诗的支撑,才顽强地活了下来。听了长者的故事,刘跃进不仅对诗有了深入的理解,也更意识到,经典诗词在文学美之外,还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不喜亦不惧,在得意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在失意时要保持坚强”。

  在一些国外汉学家编纂的中国文学史中,只用很小的篇幅讲述李白、杜甫。刘跃进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推崇《诗经》《楚辞》,李白、杜甫,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这些经典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灵魂,代表了我们民族的心声。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海外汉学家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但我们更应该体会那些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什么是经典?经典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民众。我们希望通过《古代诗词典藏本》,让今天的读者感受到经典中蕴藏的那些永恒的情感,虽远隔千年却从未改变。”穿着夹克衫,背着双肩包,刘跃进离开了北京图书订货会,继续着他解读经典、传播经典的脚步。(杜羽)

 
编辑:卢丙武
刘金祥:澄江一道月分明
要想在短短的篇幅内回顾过去一千多年的艺术发展,的确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世界太大了,千年太长了……
刘金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体具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人民主体性,二是历史传承性,三是体系开放性……
纸上的故宫

祝勇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讲好中国反腐故事
朗读者
舆论监督权论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喜迎 ...
诗书滋味长 美文美图齐分享 ...
阅读之美 分享有理 快来晒晒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