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和省医改工作的相关要求,自2014年年底以来,我市已建设拥有36家合作单位的医联体,覆盖七区六县。医院以医联体成员单位的需求为导向,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如呼兰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与哈医大附属系列等医院签定了专科医联体协议,同时也与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签定医联体协议。协议内容主要体现在双向转诊,技术指导、人才培养上。
调 研
赵子阳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协议落实情况还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太顺畅。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问题”。目前覆盖我市、区县的医联体都是松散型,人、财、物各自独立。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暂时不现实,且一家牵头单位有较多成员单位,牵头单位专家资源有限,实现专家下沉长期出诊相对困难,基层患者相对少,专家时间紧,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
二是“少药”问题。2009年国家开始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的类别和品种明显减少,实行“双向转诊”和上级医院专家坐诊后,基层下级医院的“少药”和“无药”的问题使得部分患者只能重返上级医院。
三是“信息”问题。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医联体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经费的投入,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互联互通。
建 议
督导检查医联体的具体实效,建立对牵头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要转化资源下沉方式,牵头单位可把专家到一家基层出诊调整为到区域的查房、授课、解读指南、培训(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解析);基层医务人员分批到牵头单位轮训。
制定同药同厂同价的药品采购、供应、配送平台,解决“少药”、“无药”问题。可向北京学习,组织医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共同制定完成,以满足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用药可以一致,方便患者的就近医疗和双向转诊政策的落地。
加大投入。以大数据促进大健康的意识和理念,统筹协调市、区资源,调配专项资金,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作者:赵晓轶 慕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