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最终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壮大县乡财政“末稍”,特别是其自身“造血”机能。这是辽宁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2018年辽宁省人代会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求发给省人大新一年工作布置了 21项任务,其中,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研工作便是重点之一。会后,省人大常委会迅速筹化并制定调研方案,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随即听取了关于调研方案的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在 3月 27日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了这个方案。“省人大常委会要深入乡村一线,针对农村财政体制进行调研,要查实情、找问题、拿对策。这次调研就是要找出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寻求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达到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课题。”陈求发明确发出调研“动员令”。
令出即行。从 3月 28日到 4月 19日,履新不久的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牵头组织省人大各专委会组成了 7个调研组,聚焦全省41个县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情况,通过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其中 534个乡镇和 390个村级组织开展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调研之深在辽宁人大工作史上尚属首次。
4月 9日到 12日,笔者随第六调研组到瓦房店、庄河市、长海县调研,见证并体验此次调研的不寻常。尤其在长海县,调研组迎着九级风浪登船上岛,忍着强烈的晕船反应,坚持到大长山岛、小长山岛镇实地走访调研,仔细询问了长海县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岛上居民的生活情况,诚恳征求关于发展经济的意见和建议……逐一听取有关县乡负责人的发言。“村级债务多少,可支配收入多少?”“招商引资有哪些难点,有没有奖励政策?”“财政供养人员多少?”发展中遇到过哪些阻碍和难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多次及时打断念稿式汇报,单刀直入问关键。当听说海岛因为肩负着海洋生态保护、边海防建设等重要责任,经济发展压力很大,海岛居民生产生活成本很高,海岛补贴十年不变,教育和医疗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时,调研组组长杨忠林深有感触地说,海岛是特殊功能区,肩负着国防和生态保护双重使命,环境保护就是发展经济。他告诉工作人员会后要收集更翔实的数据和资料,一定把大家的问题带回去,建议政府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减少财政压力,并鼓励大家科学开发生态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第六调研组只是七个调研组中的一个缩影。一路走来,调研组为切实掌握基层情况,每天召开四五个小时的座谈会,走访五六个村镇,为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调研组与被走访乡镇负责人同行,在车上办公,面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问卷、谈话、调阅资料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乡镇、村发展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县乡政府对这次财政体制改革认可度很高,大家普遍认为‘分灶吃饭’增加了乡镇破解发展难题的动力,对于调动乡镇发展积极性、培植乡镇税源、壮大县乡财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加大对财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宣传力度,让乡镇、村干部都理解掌握文件精神,真正让两级干部吃上“定心丸”,并确保兑现激励政策,激发内生动力。要做大县域经济,特别是乡村企业,扩大主体收入财源;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激励县乡保存量、扩增量的积极性……随着各调研组步步深入,制约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清晰呈现,条条对策也在各调研组的反复探讨中明晰。
5月 4日,辽宁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专门听取了省人大关于县乡财政体制调整专题调研情况的汇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财经领导小组组长陈求发对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建议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土地和资金供给,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进乡,为新消费、新投资、新业态带来新机遇……”5月 29日,在辽宁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全省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围绕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形成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按照审议意见有关要求督促落实。今年下半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就此进行回头看。(人民代表报)